首 页 陵园概况陵园图片陵园动态园务公开宣传教育视频展示中国道路宣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陵园动态
【字体:
【红色记忆】抗美援朝老兵邹福元:在朝鲜战场的不灭记忆
泸州市烈士陵园  日期:2020-11-21

作者:李静       

               

                                                                         荣誉加身

  人物名片:

  邹福元, 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荣县,1949年12月参加解放军。1951年3月入朝,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战役、元山反登陆作战准备等。1952年12月在朝鲜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师、团嘉奖。1976年转业到内江地区文工团。

  入朝作战时,邹福元在志愿军12军警卫连当司号员。除了打敌人,他们还要与各种恶劣自然条件、疾病作斗争。

               

                                                                        邹福元与战友

  军装穿上身,

  老兵诉峥嵘

  11月10日下午,位于市中区阴家巷的一栋老式居民楼中,87岁的老兵邹福元小心翼翼整理获得的勋章。

  “这是1951年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一枚是当年朝鲜政府发的,你看上面刻的全部是朝鲜语;这是上甘岭战役60周年的纪念章;这一枚最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穿上绿色军装,邹福元细数勋章,笑容灿烂。

  墙上,是他二十多岁时穿军装的照片,老式柜子的抽屉里,装着他的荣誉证书、记载他青春记忆的报纸,简易的书架前放有一个背包,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和伟大精神与日月同辉”。

  为了此次采访,邹福元还特意翻出了收藏多年的“宝贝”:一个白色搪瓷盅,已有67年历史,如今仍有八成新,那是朝鲜人民赠给“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礼物。一方赴朝慰问的锦帕上,摆放着志愿军帽徽、肩章,还有一枚枚小五角星,这些都是属于老兵的荣誉。

  抚摸着这些物件,邹福元回忆起峥嵘岁月。

  想方设法,

  消灭“害人虫”

  “我们出国前,曾作过两次减装。第一次是在河北的辛集,把与作战无直接关系的用品全部留下;第二次是在辽宁的宽甸,又将背包和暂时穿不着的衣物再次进行了精减。”邹福元说。

  在入朝的半个月夜行军中,每人除携带40多斤的炒面、罐头、萝卜干等食品外,还要携带挎包、水壶、手榴弹、弹药等,共约80余斤的负荷量,每夜步行三四十公里。一开始,大家还有一双新鞋、一条毛巾、少量的换洗衣服。但随着越来越劳累,大多数同志把身上大衣的棉花掏空,小包袱也取消了,把旧的甩掉,新的全部穿在身上,这样就再无任何换洗衣物了。

  由于长期不换衣服,好几个月不能洗澡、理发,官兵们身上都长了虱子。大家用革命乐观主义称它是“革命虫”,实际上是“害人虫”。虱子的繁殖能力强、毒性大、传染也快,很多人被它咬过后都长了疥疮。疥疮又痒又痛,有的还长脓疱。

  消灭虱子的有效方法是勤换衣服勤洗澡,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大家利用战斗的间隙进行捕捉,有的战士干脆脱下衣服顺着衣缝用牙齿咬,连虱子、虱蛋一起消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长满虱子的衣服用开水烫或放在汽油桶里蒸煮,这样就能彻底消灭“害人虫”。

  巧用土方,

  治疗“夜盲眼”

  抗美援朝战争中,没有足够的蔬菜和副食品供给,仅靠炒面、高粱米度日的志愿军指战员普遍营养不良,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眼”,邹福元所在连队就有26人,其中也包括他。

  “治‘夜盲眼’的最好方法是吃猪肝、牛肝、鱼肝油或各种新鲜蔬菜,增加铁和叶绿素等。但当时哪有这些?只有山上的树叶和野草。我们就到山上去采松枝、柏枝、蛤蟆叶来熬汤喝,而且熬得越浓越好。”邹福元回忆,每人早、中、晚喝三大碗,没有糖,味道特别苦。当时提出的战斗口号是:“喝一碗松枝水、柏枝水,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把治夜盲眼提高到消灭敌人的政治高度,谁能不喝、谁敢不喝呢?再苦也要喝,大家把眼睛一闭,长长地吸一口气,咕噜咕噜就喝下去了。有的战士喝下去又吐出来,就再给他添一碗。

  “这种土方法还真见效,不到一个星期,我们连的‘夜盲眼’全都治好了。”邹福元说。

  夜涉昭阳江,

  差点被江水冲走

  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与敌军分别处于山上、山下,陷入了僵持。邹福元所在部队担负穿插任务,也就是在敌人的正面防御阵地上打开一个缺口,大胆往敌人的后方猛插,打乱敌人的部署,分割包围歼灭敌人。

  “1951年5月15日夜,我们到达宽80余米、深1.6米多的昭阳江。没有桥和船,只能徒步涉江,否则将会错失战机。”邹福元说。

  早春融化的冰雪令江水寒冷刺骨,跑得满头大汗的战士们踏入冰水中,全身像被锥子扎一样难受。当时是夜晚,事先又不知道江水到底有多深,为了抢时间,大家的鞋子也顾不得脱,裤脚只是卷了卷,加上敌人的炮火阻拦,大家飞快地向江中跑去。但是,越到江中,江水越深,卷上去的衣裤也落下来了,背在身上的行装被水浸湿更加沉重,脚下的鹅卵石很滑,走到最深处时,江水淹到了邹福元嘴边,他头重脚轻,整个身子漂浮了起来,眼看就要被江水冲走。这时,连长苏成魁一把将他抓住,他才得以脱险。过江之后,大家全身上下都湿透了,又没有干衣服更换,风一吹,冻得人人直发抖,只得靠疯跑狂跳来取暖。到天亮时,身上的衣服、裤子基本上都被体温烘干了。

  一件棉大衣,

  熬过一个冬

  1951年夏天,朝鲜发了大洪水,敌军乘机发动了狂轰滥炸的“绞杀战”,朝鲜境内几乎所有的交通运输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志愿军的供应发生了极大的困难。

  1951年冬天,邹福元和战友们没有领到棉被,每人只发了一件棉大衣。这件大衣便成了大家的“宝”,白天穿着它,黑夜穿着它,站岗值勤也穿着它,晚上睡觉时,毛皮鞋也不脱,把帽耳朵一放,棉大衣一裹,既当垫子又当被盖,背靠背互相取暖。冻得实在睡不着了就起来活动一下。朝鲜的寒冬,最低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大家呼吸的水蒸气结成冰霜,早上醒来,战友们的眉毛、胡子都是白的,像“圣诞老人”。

  “快到春节时,我们每人才领到一床棉线毯,我们基本上就靠那件“多功能大衣”,度过了那年难忘的寒冬。”邹福元说。

  勤吹苦练,

  军号也是战斗武器

  1951年6月,打完第五次战役后,部队回到谷山休整。邹福元作为司号员,每天早晨都要到小河边练号。

  有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正练得起劲时,听身后有人喊:“小鬼,你在练号呀?”他回过头一看,是副军长肖永银。

  副军长说:“小鬼,你把军号给我试一试。”邹福元把军号递给他,他吹起了前进号。邹福元说:“首长,你怎么吹得这样好哟!”肖副军长说:“我还是‘红小鬼’的时候,也当过司号员。你会不会吹冲锋号呀?”

  邹福元坚定地回答 “会”,随即接过军号吹起来。这号声得到了肖永银的认可,他嘱咐邹福元:“吹军号不只是起床、集合、开饭等这么简单。军号也是一种战斗武器,在战场上能发挥传达命令、鼓舞斗志、震慑敌军的作用。军号就是军魂,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司号员。”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两人的每一句对话,邹福元都记得清清楚楚。“近70年了,老首长的亲切关怀、谆谆教导,我一直记得。官兵平等、团结友爱、亲密无间的上下级关系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军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法宝。我相信,新时代的司号员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奋勇前进,把军号吹得更加响亮,吹出新的胜利和辉煌!”他说。

 图文来源:四川学习平台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938895485824613769&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feed&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5938895485824613769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泸州市烈士陵园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830-2293853 传真: 0830-2293853
地址:泸州市江阳区广云路1号 邮政编码:646000